“学术”二字,对于从事学术研究的学者和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是再熟悉不过的了,然而,细细品味二字的含义,又能品出多少责任与义务呢?
《辞海》对“学术”的解释是“专门的、有系统的学问”,是人们对专门问题在原有知识基础上以追求客观性为目标而进行的创新性活动的成果。1901年,严复在其译著《原富》的按语中对“学术”做了如下解释:“学者考自然之理,立必然之例。术者据既知之理,求可成之功。学主知,术主行。”1911年,梁启超在一篇题为《学与术》的文章中说:“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其真理;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致诸用者也。”二位先生对学术的理解可分解为:学——对“理”的追求;术——对“理”的运用。
严、梁二位先生的上述解释,不仅说明了学术内容上的二元结构,而且说明了学术研究的重要意义和途径。学术研究是根据现有知识、经验对未知的科学问题进行假设、分析和探索的过程,是推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创造性劳动,是人类科学知识创新、积累的重要途径。所以“累积效应”是学术的重要属性,“原创性”是学术研究的基本准则。
学术作为“专门的、有系统的学问”,正是一代代学者在前人的基础上以“追求真理,造福人类”为己任,不断刻苦钻研、百折不挠、顽强奋斗的结果。诸多关于“科技史”的著作都认为,科学技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支撑文明大厦的主要基石,是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革命力量,特别是这种特殊的累积效应使得科学知识在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也改造了人类本身,发展了人类自身的聪明才智。这是一代代献身于学术研究的科研工作者的无上荣光!
然而,近年来,国内外学术界学术不端现象屡被曝光,一些学术研究者违背学术研究目的,或急功近利、粗制滥造,或媚于世俗、热衷炒作。更有甚者,为了换取一时之名利,或通过抄袭、盗窃等手段把别人的劳动成果据为己有,或修改原始数据以自圆其说……这些学术不端行为虽属个别现象,但其危害是巨大的:首先,学术不端违背学术研究的原创性这一基本准则,影响甚至破坏学术的累积效应,造成社会资源和财富的巨大浪费;其次,学术的不端行为践踏了科学的公正性,严重降低了科学的公信力;第三,学术不端行为严重破坏了良好的学术生态,侵犯科学发现的优先权,败坏学术风气,不利于学术新人健康成长。
学术不端行为屡禁不止,全社会都在关注学术界的学术道德建设。学术界的知识分子不仅是知识与真理的发现者、传播者,更应该是一个民族文明和良知的最坚定的守望者。清代学者郑珍的名言——“学术正,天下乱,犹得持正者以治之;至学术亦乱,而治具且失矣”更是对学术界的重要作用肯定有加。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立德、立功、立言,“立德”位于前列,欲修学,先立身。四川大学的源头之——一四川尊经书院创办时,创办人张之洞确立了“首励以廉耻,次勉以读有用之书”的原则。四川大学的另一源头为锦江书院。曾任院长的于德培先生曾经撰写了一副楹联:“有补于天地曰功,有益于世教曰名,有精神之谓富,有廉耻之谓贵;不涉鄙陋斯为文,不入暧昧斯为章,溯乎始之谓道,信乎已之谓德。”这副楹联应该说从传统道德的角度为学术界树立了鲜明的价值追求,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学术道德内涵。
高等教育肩负着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大批拔尖创新人才的重任,今天的大学生就是明天国家科技创新的生力军,强化大学生学术道德教育对造就一支为我国未来科技事业献身,道德高尚、业务精湛的人才队伍具有重要意义。学术道德教育的目标是教育学生从“道义”上应该怎样做研究,专业教育的目标是要教育学生从“技术”上应该怎样做研究,因此学术道德教育和专业培养是大学生教育的两大支点。
21世纪的大学生要重视自身学术道德的修炼和学术规范的学习,不论在现在的学习还是在未来的科学研究中,都要自觉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自觉坚持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自觉树立尊重科学规律、崇尚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自觉培养勇于探索、锐意进取的创新意识,恪守职业道德,维护科学诚信,像珍惜生命一样珍惜自己的学术声誉,确保科研过程和学术成果的“廉”与“洁”。